
主页!香格里拉娱乐-指定首页乌龙茶,亦称青茶,是一种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乌龙茶起源于中国福建省,大约在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具体年代已难以考证。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不仅因其复杂的风味和健康益处受到赞誉,更因与之相关的丰富茶艺和茶道文化被广泛传播。
第一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茶园的主人去看快晒好的茶叶,发现那里有一条乌龙。他吓坏了,过了几天才敢回来看。茶叶在这几天太阳之下氧化,不再是以前的绿茶,但是浓香可口。主人从此叫它“乌龙茶”。
第二说: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记载,在清朝雍正年间,一个名叫苏龙的退隐将军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南岩村,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他是打猎能手,也善于采茶制茶。有一天,苏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苏龙举枪射击,被打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深处,苏龙紧追不舍,最终将其捕获。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苏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第二天清晨,当苏龙想要用昨天采回的“茶青”制作茶叶时,却发现鲜叶已经变质镶上了红边。他不舍得把这些自己辛苦采回来的鲜叶扔掉,就用这些变质的鲜叶试制成了茶叶。结果,这次试制的茶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后来,他总结了这次制茶的经验,又反复试验,逐步形成了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
第三说:乌龙茶名字来源于茶叶的形态,茶叶在晒、炒、焙加工之后,色泽乌黑,条索似鱼(比作龙)。在水中泡开,叶片似卷似曲,色泽乌青,有如乌龙入水。故而得名。
乌龙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也就是今天的福建省。据了解,乌龙茶的早期形态与北苑茶有关,北苑茶是宋代极为著名的茶叶,产自闽北,今天的南平地区。北苑茶在唐末已经开始种植,到了宋代,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北苑茶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朝廷的贡品,受到极大重视。
北苑茶的制作技艺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当时的福建转运使蔡襄在其著作《茶录》中,详细描述了北苑茶的制作过程,这也为后来乌龙茶的制作提供了基础。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这里的武夷茶即是乌龙茶的鼻祖,可见,早在宋代,武夷茶已经作为贡品。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理学家、诗人朱熹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在这里,他授徒讲学,聚友吟诗,培植茶树,斗茶品茗,以茶论道,写下《咏武夷茶》《茶坂》等诗,使武夷茶名声大振。
到了元朝和明朝,虽然经历了战争和社会动荡,但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并未完全中断,延续着北苑茶的辉煌。清初,由于战乱和人口迁移,乌龙茶的制作技艺从闽南地区再次传入闽北,特别是在南平的建瓯,这里地处三江之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盆地,自然环境优越,能够抵御大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南平建瓯等地的茶农在原有北苑茶的基础上,结合闽南的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而建瓯市,这座镶嵌在闽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了乌龙茶的核心产地。建瓯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这一切自然条件的完美结合,赋予了乌龙茶独特的香气与口感。更重要的是,这里不仅产茶,更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茶医室”的传统在当地流传已久,这不仅仅是一种对茶的传统饮用习惯,更是对茶药用价值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到了清雍正年间,乌龙茶的制作技术在安溪得到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乌龙茶制作工艺,随后逐渐传播到闽北和台湾,乌龙茶也因此得以发扬光大。安溪人对乌龙茶的制作进行了改进,形成了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一系列工序,这些工序至今仍是乌龙茶制作的核心。
综上所述,乌龙茶的起源与北苑贡茶密切相关,经历了从五代十国到宋代的初步发展,再到元朝的持续传承,最终在明清两代,尤其是在安溪和建瓯等地的茶农手中得到了技术和文化的创新,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乌龙茶。
按茶叶形态划分,乌龙茶可以分为条索形乌龙茶、半球形乌龙茶、束形乌龙茶和团块型乌龙茶。
主产区分布在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建阳建瓯等一带。主要有武夷岩茶和闽北水仙、闽北乌龙等。
武夷岩茶是历史名茶之一,产自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岩茶的花色品种一般分为大红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名丛(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妖等)、武夷奇种等品种。
闽北水仙和闽北乌龙都产自福建省闽北地区,产区分布在建瓯、建阳、顺昌、邵武等南平地市。
主产于福建省南部的泉州市、漳州市一带,此类乌龙茶品种花色多,主产县域有当家品种,冠于县名为多,如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等,闽南水仙和闽南色种属产区分布较广的类型。
在闽西漳平市,还有一种叫漳平水仙茶饼的乌龙茶,方饼形,属紧压茶类,传统茶饼外形呈小方块,内质香气高爽,具花香且香型优雅,有兰花香型、桂花香型等,滋味醇正甘爽且味中透香,汤色橙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黄亮,红边鲜明。
广东乌龙茶盛产于汕头地区的潮安、饶平等地;花色品种主要有凤凰水仙、浪菜、单丛、石古坪乌龙、饶平色种等。
凤凰水仙,主产于潮安凤凰山一带,外形条索肥壮匀整,色泽灰褐乌润;内质香气清香芬芳。汤色清红,滋味浓厚回甘,叶底厚实红边绿心。浪菜,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色泽黄褐油润;内质香气清高带花香,汤色黄明清澈,滋味浓醇回甘,叶底肥厚柔软,金黄匀明,红边显。
凤凰单丛,由株系和品质特征结合,划分十种香型,即黄枝香、芝兰香、蜜兰香、桂花香、玉兰香、姜花香、夜来香、茉莉香、杏仁香、肉桂香。
还有产自饶平的岭头单丛,具有花香蜜韵。饶平色种以饶平西岩采制的品质为最佳。石古坪乌龙,外形条索卷曲较细,紧结,色油润带翠,内质香气清高持久,有特殊的花香味,滋味鲜醇爽滑,有独特山韵,叶底青绿微红边。
台湾乌龙茶产于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宜兰、南投、云林、嘉义等县市茶区,产品分包种、乌龙、白毫乌龙等。
文山包种茶,产于台北县的文山地区和台北市的南港、木栅等地。采摘精细,属轻发酵茶类,外形条索自然弯曲,色泽深绿油润。内质香气清新花香,内质香气清新持久有自然花香,滋味甘醇,滑活,鲜爽回味强,汤色蜜绿—蜜黄色,清澈明亮。
冻顶乌龙茶,产于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等地。外形条索自然卷曲成半球形,整齐紧结,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鲜艳有光泽,干茶具强烈芳香,冲泡后清香明显,带自然花香-果香,汤色蜜黄-金黄,清澈而鲜亮,滋味醇厚甘润,富活性,回韵强,叶底嫩柔有芽。还有金萱、翠玉、四季春等也各有风格。
白毫乌龙茶(又名椪风茶、东方美人茶、香槟乌龙茶),白毫乌龙茶产于夏季,在新竹县北埔、峨嵋及苗栗县头份等地的青心大冇品种,限用手采茶菁,且唯有经小绿叶蝉取食后的原料能制成较佳品质之白毫乌龙茶,是台湾新竹、苗栗特产。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可分为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等步骤,其中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征的关键工序,是奠定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基础。
第一步——采摘:以下午采摘为宜,便于夜晚做青。乌龙茶采摘遵循“三叶开面采”的原则,即当顶叶芽形成时,采摘顶芽开面的二三叶或三四叶。乌龙茶鲜叶采摘标准不同于绿茶,要求有一定的成熟度,芽梢大小基本一致,老嫩适中,这也是形成乌龙茶良好口感品质的基础。
第二步——萎凋:通过萎凋散发部分水分,提高叶子韧性,便于揉捻成型;失水过程中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有利于香气散发。
第三步——做青: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的颜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形成所谓的“绿叶红镶边”;同时水分的蒸发和运转,有利于香气、滋味的发展。
第四步——炒青: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主要是抑制鲜叶中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是低沸点青草气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此外,还可继续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第五步——揉捻: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第六步——干燥:干燥即烘焙。目的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还可以消除茶叶的苦涩味,增加乌龙茶的甘甜醇厚。
乌龙茶作为中国特种名茶,除了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祛寒解酒、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出表现在降血压、抗肿瘤、抗癌等特殊功效。这几项功效在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屠幼英所著的《茶与健康》一书中被证实。
乌龙茶对蛋白质及脂肪有较好的分解作用,能防止肝脏脂肪堆积,有一定的减脂功效。福建乌龙茶(二级水仙,袋泡茶型),每日8g,上、下午各4g,开水300ml冲泡,按传统饮茶方法饮服。观察期间一般停用与茶叶有相似作用的药物,调脂降压喝茶1个月,减肥1.5个月,抗衰3个月。对确诊为单纯性肥胖的102例患者,经乌龙茶治疗后,其减肥总有效率为64.71%,其中显效率为13.72%,并能明显减轻体重,缩小腹围和减少腹部皮下脂肪堆积,以及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含量,明显改善由肥胖引的肺泡低换气综合征。
选择21~55岁的健康女性,让每人每天饮用4g乌龙茶,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2g,连续饮用8周。然后观察皮脂量和保水能力变化。结果显示面部皮脂的中性脂肪量由实验前平均值的33.7μg/㎝2,明显减少到实验后的27.4μg/㎝2。面部皮肤保水率实验前后分别为120%和137%,皮肤保水有增高的趋势。其中低水平均值的一组水率为94%,实验后提高到129%,表明乌龙茶与使皮肤角质层的保水能力明显提高。
用乌龙茶治疗42例高血脂患者,在持续服用乌龙茶8周时,无论是普通浓度(Ⅰ)还是5倍高浓度(Ⅱ),与对照组均对血压的上升显示出显著的抑制效果。TG值、磷脂含量、总胆固醇和中性脂肪(TG)均显著下降,还能延缓Ox-LDL的氧化时间。这对减少动脉内膜损伤,防动脉粥样硬化均有意义。
乌龙茶对一些广谱的化学致癌物和曲霉素B和亚硝基化合物均有明显抑制突作用,对一些未明确的化合物如香烟浓缩物和烤鱼等所生成的致突变物也有抑制用。1986年开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吴永宁等,以乌龙茶在内的17种茶,对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作用进行研究,1988年又用乌龙茶等145种茶叶进行阻断N-亚硝基吗啉(NMOR)体外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等有阻断N-亚硝基化物合成的作用,平均阻断率为65%,而对N-亚硝基吗啉(NMOR)体外形成,平均阻断为55%~89%。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自1983年起,连续多年采用多种模型观察乌龙茶防癌作用证明乌龙茶对 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的恶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对N-亚硝基二乙胺(DE-NA)诱发的小鼠肺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发现喂乌龙茶饲料的总诱癌率比MNNG阳性对照组低得多,瘤块体积显著减小,肿瘤抑制率84.76%,没有发生肿瘤转移,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接近。1996年英国Stavric等用乌龙茶在内的5种茶叶提取液对肉类加热过程产生的杂环芳香胺类化合物(HAA)诱致的突变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提取物对大多数HAA具有强的抗突变作用。以乌龙茶等浓缩汁阻断NMBzA在大鼠体内合成与防止大鼠食管肿瘤发生的研究也表明,对照组癌前病变及肿瘤发生率达95%,饮茶组仅为5%~19%。
1. 水源选择:冲泡乌龙茶时,选用高质量的水源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山泉水或纯净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些水源的矿物质含量适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乌龙茶的香气和口感。
2. 茶具选择:冲泡乌龙茶时,选择适当的茶具也很关键。一般来说,紫砂壶或玻璃杯都是比较适合的茶具。紫砂壶能够完美地保留乌龙茶的香气和口感,而玻璃杯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观察茶叶的形态和茶汤的颜色。
3. 水温控制:冲泡乌龙茶时,控制水温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水温在90-100摄氏度之间比较适宜。如果水温过低,乌龙茶的香气和口感就不能充分展现;如果水温过高,则可能会破坏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4. 冲泡时间:冲泡乌龙茶时,掌握适当的冲泡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冲泡时间在30秒至1分钟之间比较适宜。如果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就会被破坏;如果冲泡时间过短,茶叶的香气和口感就不能充分展现。
5.品饮技巧:品饮乌龙茶时,可以先观茶色闻茶香再品茶汤。观茶色可以让我们观察到茶叶的形态和茶汤的颜色;闻茶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乌龙茶的香气;品茶汤则可以让我们细细品味乌龙茶的色、香、味、形之美。
乌龙茶,这一中国茶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从它神秘的起源到复杂精致的制作工艺,再到它丰富的健康效益,乌龙茶无疑是中国茶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论是武夷山的岩骨花香,还是安溪铁观音的甘醇回味,或是台湾冻顶乌龙的清新果香,每一款乌龙茶都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
品饮乌龙茶,不仅是享受其独特的风味,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国茶文化的旅程。让我们在泡茶的那一刻,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感受那份沉淀千年的宁静与美好。随着每一泡的递进,乌龙茶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滋养,更是心灵上的慰藉,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
广州市专意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心于科学研究,专注于创新发展,专意于中医弘扬,唯一的专利技术,致力于解决人为疾病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