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荣耀娱乐]首页今天我们来梳理普洱茶几千年的历史,涉及普洱茶发展的起起伏伏,以及普洱茶的起源、形态和品饮方式的演变。
普洱茶主产区的布朗族、拉祜族、佤族以及德昂族共同的先民,他们祖居「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和最早的茶文化发祥地——云南」,商周时期已经开始种植生产茶叶,现在普洱茶产区众多千百年的栽培型、过渡型古茶树就是一个证明。
具体地描述了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地区(包括今云南部分地区)茶叶作为贡品的情况:“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三国时期,据《普洱府志》记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率军南征,到达云南地区后,发现当地气候适宜茶树生长,便教当地百姓种茶、制茶。
所植之茶,被后人称为“武侯遗种”,成为了普洱茶的重要起源之一。基诺族至今相信茶王树是武侯亲种,一直保留祭祀的传统。
饮茶习俗风靡全国,“茶马互市”政策进一步完善,普洱茶被制成“紧团茶”远销至西藏、新疆等地,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习惯对紧压茶进行了不同的烹煮调饮,成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茶马古道”也因此形成,它见证了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和长期交流。
饮茶方式的演变,以炒青绿茶为主的散茶开始发展,饼茶和团茶的制作陷入到追逐奢侈和争奇斗异之境地,与普通百姓越来越远。于是穷苦孩子出身的朱元璋一声禁令废团改散了。
朱元璋的庶子、宁王朱权提倡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中国饮茶史至此从点茶茶艺进入到了泡茶时代。
这项带着浓厚唐宋遗风的制茶技艺,在远离中央政权的边地云南却得到蓬勃发展,一直到至今,紧压茶依然是普洱茶的主流形态。
明代-清代中期,是普洱茶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干茶已达7万余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普洱茶从“无采造法”到“蒸而成团”,开始了“名重天下”的旅程。
被列为清廷贡品,成为皇室贡茶和国礼赐给外国使者的珍品,并形成了“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习俗。道光年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记载:
“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
各种形制相继出现,不仅丰富了普洱茶的品种和形态,也满足了不同茶人的需求和喜好。光绪年间来自倚邦的金瓜贡茶,
,因多次的边疆暴动、缅匪入侵,茶农大量的被杀害或是外出避祸,普洱茶产量和消费有所下降。
,由于清朝政府对云南人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以及激烈的民族矛盾,普洱茶生产开始衰退。
,普洱茶的生产和销售进一步受到战争的影响。1935年后,法国人禁止普洱茶运往老挝、越南,
使易武、倚邦等地的普洱茶,无法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国家。1941年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使普洱茶的经缅、印销藏的线路及侨销线路完全中断。
号”来命名茶庄。从清朝中后期起,一直至公私合营、私人茶庄结束营业(1954年,私人茶庄所经营茶叶都由国家收购销售。)为止。
,已是几不存市的的天价古董茶,只在拍卖场出现。圆饼为主,石磨压制,通常350克~400克为一饼,一桶七饼,当称为“某某号”圆茶。
和现在的茶饼不同的是,那时的茶饼为裸饼,没有外包装,但是有一张内飞压在茶饼里,“裸饼”用竹壳叶扎成一筒,每筒里放有一张内票。
所以,从“号级茶”开始,普洱茶的“竹壳扎筒”、“内飞”、“内票”、“圆茶”等几个非常有标志性的特征,基本开始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印级茶时代1957年,所有私人茶厂尽数并入国营茶厂,号级茶时代结束,国营厂时代(印级茶)开始,一直至1967年
,是普洱茶发展具有时代烙印意义的精神旗帜之一,是后世拍卖场上的常客、普洱茶界的价格与价值“风向标”。历经70余年洗礼,存世量稀少,是如今普洱茶界绕不开的殿堂级茶品。
红印、绿(蓝)印和黄印区分。原料多为勐腊和勐海地区的茶青,重量为340-370克,内飞为“八中茶”商标、夹埋于茶饼内。作为号级茶的承接者,印级茶的品质、生产技术、出产量和销量都有了很大突破,对
七子饼茶时代70年代初,因海外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逐渐增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为了统一规范,改“圆”为“饼”,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叶公司”字号,改为各茶厂自行生产,每七饼茶包装为一筒,统称“云南七子饼”,一直到现在被称为七子饼时代。
以满足口感的多样化,大部分七子饼经过拼配,精选两种以上的茶区、季节、品种、级别的毛茶,形成独家配方。
1976年,为各厂家生产茶品有统一的识别标志和出口需要,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对普洱茶进行了编号,规范唛号的使用。唛号前两位数字代表开始生产此唛号的年份,第三位代表茶品原料的系统级别,第四位为茶厂的代码,“1”为昆明茶厂,“2”为勐海茶厂,“3”为下关茶厂,“4“普洱茶厂。
野生茶、荒野茶、深山老树茶、大树茶、古树茶、纯料茶、名山名寨、中老期茶等概念开始大规模传播,名山名寨逐渐成为普洱江湖的主流,精品普洱茶品牌遍地开花。
后名山茶时代,普洱茶市场成熟化、专业化,人们对普洱茶的认知也广泛提升,消费更加理智,价格在一定范围内维稳。
红汤生普备受港台茶客的喜爱,为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各地开启了寻求普洱茶工艺的变革之路,普洱熟茶也应运而生。
(中茶公司)开始进行加速普洱茶后发酵的实验研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普洱茶发酵新工艺。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发展,到
1975年,普洱熟茶的概念以及成熟工艺才真正确立下来,从此普洱熟茶时代正式开启。
(普洱熟茶)在台湾迎来兴起阶段。时任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卫生署参事孙露西教授在1993 年开始研究普洱茶,并证实了 1986 年法国研究报告中普洱茶能降低三酸甘油脂与胆固醇的结论。
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受到广泛关注。同时,邓时海所著的《普洱茶》一书在1995 年出版,书中提倡“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开启了普洱茶茶品的系统研究,有力地传播了普洱茶文化。
普洱熟茶逐渐精品化、专业化,一些领头茶厂逐渐规范、讲究,熟茶工艺不断精进,春茶发酵、离地发酵、木板/竹筐发酵、小堆发酵、恒温发酵、润活发酵....等新探索不断。
个性化发展,不仅体现在原料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发酵工艺和拼配技术上,以及形态上等,熟茶的品鉴也变得越来越有趣味性了。在喝茶端,品饮方式也非常丰富多元,追求本味的纯饮、以及创意无限的调饮都广受追捧。
回顾普洱茶的编年史,充满了浮沉起落,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不乏现代创新活力的独特风貌,当我们品味一杯普洱茶时,不仅仅是一杯茶,也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深度。